呼唤儿童友好的价值观
孙云晓
多年前我就发出过一个呼吁:警惕童年恐慌。
童年恐慌,指的是,当儿童在面对巨大的压力时,因不能理解,也不能承受而产生的一种较持久、较强烈的焦虑心态。近年来屡见报端的青少年自杀事件,其悲剧的成因实际上就缘于童年时期的恐慌。而在童年恐慌的背后,其实是父母对教育的恐慌。所以,父母的心态对孩子影响巨大,父母淡定则孩子淡定,父母恐慌则孩子恐慌。
因为恐慌的状态让生命难以生长,甚至被扭曲和毁灭。我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工作了将近30年,做了大量的调查,发现童年恐慌的现象在这几十年持续不断,甚至有增长的趋势。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从1999年开始做全国中小学生学习与发展状况的跟踪研究,每五年做一次研究,现在做了20年以上。1999年初次调查发现,中小学生学习超时、睡眠不足的比例是46%,10年后这个数据没有下降,反而上升到了80%。
这样一种状况令人不安,反映的是家长普遍的焦虑心态。给孩子优质的教育,是父母正常的期待,但父母对什么是优质教育的理解却存在很多偏差。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曾做了一项调查:父母评价孩子最重要的标准是什么?数据显示,70%以上的孩子回答的是“学习成绩”。父母不仅关注孩子学习成绩,还希望孩子考试成绩考到班级前15名,这样的家长比例占调查总数的一半以上。家长期望孩子上名校,必须成为学习成绩优异的孩子,否则就认为孩子没有前途。
与童年恐慌和父母恐慌相伴随的一些观念在社会上流传。曾经出现过这样的观念:如果让孩子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他就会有一个悲惨的中年和老年。中国的家庭教育近些年取得历史性的进步,许多父母在觉醒中,也有大量勇敢而有智慧的实践,确实取得很多可喜的突破。但是各位若是冷静观察会发现,中国家庭教育出现了一个很大的误区,就是家庭教育的学校化、知识化。家庭变成了学校,家长变成了老师,关注点集中在学习上、技能上,这背离了家庭教育的根本宗旨和主要任务。
我一直在倡导,家庭教育的本质是生活教育,一个孩子生下来既需要知识教育,更需要生活教育。把这两种教育完整地结合起来,相互支撑配合,才会养育出一个健康、和谐、发展的孩子。
我们需要教育改革,教育改革一直没有停止,有很多大幅度的改革。但无论教育系统如何改革,我们对家长的影响和引领都是极其重要的。这种引领是要家长们认识到、回归到教育的规律,了解孩子科学成长的规律和教育的规律。
再谈一个核心的观点,什么样的儿童观、教育观最有利于孩子的发展?毫无疑问一定要从儿童实际出发,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和个人具有的潜能。天才是选择了适合他的道路,蠢材就是选择了不适合他的道路。好的教育让人获得自由、获得幸福、获得自己潜能的实现,把潜能变成现实,这是教育的本质。孩子是千差万别的,潜能也是千差万别的。所以儿童教育就是发现儿童、解放儿童、发展儿童。
在这个当中,最重要的一个价值观就是要树立儿童友好的价值观。儿童友好的价值观是什么?联合国1996年为了实现儿童的权利,提出了一个建设儿童友好城市的倡导,全世界都在推行这个理念。
儿童友好的本质是儿童优先,儿童的利益最大化,就是要促进最有利于孩子的发展,这是最根本的原则。回到儿童本身我们会发现,儿童有自己的梦想、自己的潜能、自己的追求、自己的愿望。但有调查发现,认真学习过儿童保护相关法律的中国家长不足一成。家长们对孩子的高期望、高压力背离了对儿童的了解、对儿童的尊重,是对儿童权利的一种忽视或者剥夺。
所以,我呼吁家长树立儿童友好的价值观,因为只有当家长的心态改变以后,孩子就可以获得自由的空间,就可以获得更好的发展。
(作者系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该文据“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发言编辑整理。)
文章来源于《人民政协报》2020-12-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