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彼此成全中共同成长

  不是每个人天生都会“当好”父母。即便是做了大量的“功课”,也会在具体的育儿实践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惑。因为家庭中亲子关系是千姿百态的,这既不是家长一方决定的,也不是孩子一方塑造的。亲子关系是动态的,是在无数个细小的生活事件中互动累积形成并一直变化的,所以,亲子双方要在相互塑造、相互影响中,共同成长。

  ———编者

 

 本期主持人:

  李浩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儿童发展与家庭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家庭日记-亲子沟通”专栏开辟以来,编辑部常常会收到一些妈妈关于育儿困惑的来信。从本期这位妈妈的来信中,我们看到妈妈本人的反思和成长,特别为这位妈妈点赞。本期编辑刊出,以飨读者。

  

  孩子,我想做个好妈妈

 

亲爱的孩子

    写下这个题目的时候,我内心百感交集,对你们无比愧疚,以往训斥你们的场景也历历在目。多少次我想要抱着去改变你们的信念和决心,回过头来才发现真正要改变的是我自己!这些年的教育让我不禁要对自己的内心深深地反省:是我多做了什么?又或者是我少做了什么?才导致了你们和我之间的这个状态?

  我亲爱的女儿,想起我对你幼时的教育情景,我更深地看到了我的内在:我曾是一个多么缺少安全感的妈妈呀,总想要去掌控你们的一切,好让你们按着我的思想去变成我想要你们成为的那个人。让我愧疚的是:曾记得,在你幼儿时,每当你不吃饭,我就恐吓你。当你哭得很伤心、很无助的时候,我并没有去看见你的需求,反而训斥你不听话。还记得,小学的你作业没写好,被老师叫家长时,我没有好好地关心和支持你,反而是批评和训斥你,有时还会拿你跟别人家的孩子比。慢慢地,我发现我的女儿越来越不喜欢接近我了,性格也变得越来越内向,越来越不自信,喜欢去讨好别人,看别人的脸色做事,在外面也特别的胆小怕事……在你不愿意和我交流的表情里,我看到了自己的简单粗暴和自以为是。

  还有我亲爱的儿子,曾经我也很不明白,为什么你每天都要跟我对着干?为什么你总会在我的背后搞破坏?为什么我说一句你会顶我十几句?为什么……

  犹记得,有一天中午你想让我送你去上学。为了锻炼你的时间管理能力,我对你说:“你在1:45之前准备好,我就送你去。”你听了这话,感到莫大的委屈,愤怒地对我说:“我不要这种管教!”你的话深深地刺痛了我,顿时,我的眼泪夺眶而出。

  我叩问自己:我那么爱你们,希望用好的方法和方式去塑造你们好的品德和习惯。可你们感受到的却是深深的伤害。我认为的好方法那也只是我认为的而已。在那一刻,我反问自己,我的这些言行是活在爱中还是伤害中?如果你们感受到的不是爱,我想我肯定有哪里没有做到位,让你们感受到的是控制、约束和压制。

  那天下午我独自一人深深地反省:每个孩子的天性和成长轨迹都不一样,我应该遵守你们的成长轨迹去引导。那一天下午我给你们写了封长长的信,向你们表达我有多么爱你们。很抱歉,有时候我的所作没有让你们感受到爱,谢谢你们用愤怒提醒了我,你们是值得被尊重和被爱的,你们的发声是被允许的,你们也是被这个世界接纳和尊重的。你们值得拥有一切的美好,你们才是我最好的老师,我需要你们的帮助和支持。

  出现在你们成长中的问题让我感到痛苦和无助,教育的无力感让我走上了自我成长的学习之路。后来我才发现:原来孩子就是我的一面镜子。我开始意识到你们的成长环境已经“升级”了,可我依然是用着旧的装备裹足不前。原来你们的抵触和对抗就是我需要去调整的方向。

  我爱你们,但是做个好妈妈,我还有很多的课题需要去突破,在这条成长的路上,我希望得到你们的支持和帮助。我知道,成长是一个有待展开的奥秘,还等待着我们一起去探索和开启。

  妈妈:周圣荣

  

  

  善待我们心中的“内在小孩”  

 

  扈乐乐

  

  儿子近3个月的实习即将结束,需要实习单位开具一张证明。因为盖章流程复杂,需要相关介绍人协助督促和跟进,因为怕麻烦别人,儿子不想多次沟通,想放弃这张证明,他还专程打电话嘱咐我不要出面去帮忙。听到此话,我立即意识到这是他的习惯性思维方式,每当遇到需要证明自己的时候,他的惯性反应就是退缩。

  作为身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母亲,我能知晓他这样反应的原因:他小时候犯错的时,作为家长的我,教育中冲口而出的话常常是这样的——“你连睡个觉都这么麻烦”“你就是改不了丢三落四的毛病”“你做作业总是这么不专心”……这种自动化反馈模式重复着指责、批评、吼叫,年幼的他无力反抗,在紧张害怕的心理压力下,状况百出———噩梦、遗尿、口吃、频繁眨眼,他以此转移家长的注意力,来保护自己。

  敏感的他把父母不懂教育方式的错误行为解读为:“都是我不好、我很笨、我讨人厌、妈妈爸爸不喜欢我、我不值得被爱、大家都不需要我。”长期的错误解读就像标签一样,紧紧跟随他,影响了他的自我信念,也让他认同了父母对他的负面评价,从而内化为他的自我评价。成年以后的他,每当有重大问题发生,内心就升腾出一个“小孩”的声音:“都是我不好,我很笨、我不努力、我注意力无法集中,我这个人不行……”自我苛责的声音让他被愧疚、焦虑、害怕、失望、愤怒等多种负面情绪困扰,无法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直至被自我折磨得筋疲力尽,无力面对现实困难而选择退缩。

  本来实习结束,开具证明是合理需求,却因为潜在内心深处的“小孩”跳出来说:“我作为实习生就是跟着大家学习,没做什么伟大的事情,不值得一提,我不值得大家为我这点小事费心,算了吧。”当我坚持一定要他去争取拿到证明,他就开始委屈自己,压抑自己的需求,去讨好迎合别人,完全看不到自己实习期间的价值和贡献,不善于坚定地表达自己的意愿。

  每当看到成年后的他这样的行事方式,我就仿佛听到了潜藏在他内心的那个“小孩”自我否定的声音,这让我又愧疚又心疼。回想起来,自己很年轻就为人父母,那时不懂得否定、吼叫就是一种“惩罚”,长此以往,导致了孩子的无价值感,固化了孩子负面的自我评价,加重了孩子的心理压力,严重地影响了他的心理健康。

  印象中,我与他这样的沟通模式持续到他青春期。有一天,他模仿我大声呵斥,并制止我让我“闭嘴”的那一刻,我震惊之余开始反思自己。我又何尝不是这种教育方式的产物,从小被父母打骂长大,满满的委屈和压抑无从诉说,还发誓自己不去做这样的父母。现实中,虽然我已经没有了传统观念中的“黄荆棍下出好人”的打人行为,但是重复啰唆的否定和不耐烦的吼叫,依然有强大的杀伤力,代际相传的否定只是换了比较温和的方式,本质没有改变,如果没有按下暂停键去觉察去改变,可能会耗尽心力一生都碌碌无为、自怨自弃。

  我花了很长的时间去洞察自己,了解自己,找到自己的情绪触发器,我发现,我的内部触发器更多来自幼年时候的安全感缺失,没有安全感的我,缺乏弹性,过于刻板,脑子里有太多的应该不应该。凡事没有按照我的预期出现和发展,我就开始焦虑、生气,直至情绪失控。我的外部触发器更多是来自疲倦,总想证明自己的思维背后,工作中做了太多不该承担的任务,导致睡眠不足、身体疲惫,所以孩子的磨蹭行为就成为我发泄的导火索,一触即燃,吼叫必然发生。

  觉察到这个问题之后,我花了几年的时间来接纳不完美的自己,调整自己的负面情绪,有意识地打破习惯,重要时刻用文字记录的方式观察自己,并借用正念冥想中的自我慈悲安抚自己。我对自己说,“你今天又发了脾气,犯了一个错误,没关系,你已经很努力了,改变永远都不晚。不管怎样,我都爱你。”渐渐地,我发现当我关闭了苛责自己的声音,拿走了对自己的负面评价,采用了不自责、不内伤的处理方式,让自己的“内在小孩”得到呵护和滋养时,我的内心更柔软平和,也更满足和宽容。更重要的是,看待孩子及他人的错误时,我的观念改变了,能冷静客观地处理问题,焦点不再集中到指责抱怨他人,而是积极地想办法解决问题,因此人际间的冲突也减少了。

  每一个父母的自我成长首先从照顾好自己开始,安顿好潜藏在心中的那个“内在小孩”,允许自己不完美开始,它是给孩子、家人和朋友最好的礼物。当父母有了舒展自在的情绪和平和的心境,才有能量去鼓励孩子,共情他的感受,他也才有勇气、有能力去照顾好自己的“内在小孩”,让爱代代相传。

  (作者单位系深圳市罗湖区教育科学研究院)

  

  宝贝儿,感谢你选择了我 

 

  张俊

  

  有很多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不是“理想中的孩子”;也有很多的孩子抱怨父母不“理解自己”,从而导致亲子关系紧张。其实,在不同阶段,父母和孩子都有不同的责任,各自的角色关系处理好了,亲子相伴自然成为一段美妙的人生旅行。

  出生前:感谢你“选择”我,我做好“功课”迎接

  进入21世纪,信息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就连怎样做父母都要尽早“进修”,“合格”后才能上岗。

  我曾经的一位学生,从小就是班级名列前茅的尖子生,不仅学习成绩好,德智体美劳更是全面发展。她用自身的优秀成功吸引了我对其家庭教育的好奇。在一次和她妈妈的交谈中,我突然明白了,培养孩子,是从知晓怀孕的那刻就开始了。

  这位妈妈坦言,在怀孕期间,她读了足足53本关于亲子关系和家庭教育的读物。身为孕妈妈的她,每天汲取着书中的养分,探索着教育子女的世界,憧憬着有了宝贝的未来,越发对腹中的孩子充满欢喜,充满期待。“宝宝还没出生,我就在心里种下了一个信念,我这么努力,我的宝宝一定很努力。”她告诉我,读的书越多,她的这个信念就越扎实。当孩子降临的时候,书里科学的理念慢慢深化到了她的内心、辐射到了她升级为妈妈后的一系列行为,也让她的育儿方法屡试不爽,孩子很自然地朝着她期待中的样子成长。

  “当然,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也存在问题和摩擦。”这位妈妈告诉我,当碰撞出现时,她会欣喜地倾听孩子的想法,在她看来,孩子稚嫩的认知里存在着多少成人应该学习的天真啊。孩子也因此擅长表达自己的思想,喜欢从妈妈的大道理中找到沟通的交汇点。亲子之间对待问题都是那么正向、积极的态度,似乎矛盾从来不是一件烦恼,而是取长补短、彼此教育。

  成长中:你能以我为榜样,我能依旧做自己

  曾有一份调查报告显示:82%的家长愿意为孩子的成功牺牲自己。

  要知道,孩子是家庭幸福的延伸,不应该成为父母幸福的终止。我们给予孩子最好的爱,不是做一根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孩子;而是活出自我,以身示范。

  身为人母,并不意味着为了孩子而放弃自己,而是懂得好好栽培自己。

  父母经营好自己的人生,才能用自身鲜活的灵魂,滋养出生命丰盈的儿女。成为孩子的榜样,同样是亲子关系的加分项,倘若连孩子都不敬佩父母,父母又能如何塑造孩子呢?

  长大后:彼此独立、彼此成全、彼此影响

  对于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中国籍作家第一人莫言来说,母亲对其成功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

  莫言母亲的文化水平不高,但有着非凡的为人之道和教子之法。与其说生活底层的磨炼成就莫言狂野不羁的文学,不如说母亲的言传身教,为童年的他遮风避雨,为他开启写作之梦挤出了缝隙。没有母亲对其集会上听书的支持,就没有莫言如此发达的想象力;没有母亲耳濡目染的影响,就没有《丰乳肥臀》这类情感饱满的巨作。站在诺贝尔领奖台上致辞的莫言,还不忘讲述与母亲卖白菜的故事,言语之间,流露着对家庭教育的感恩与怀念。母亲培育了当今的莫言,莫言也让这位终身务农的老母,有了响当当的名字“莫言的母亲”。

  亲子之间的爱是相互依偎,却又彼此独立,是彼此成全,而又共同成长。在这样相互塑造、相互影响的亲子关系中,父母与孩子才能彼此道一声“谢谢你,教我成为更好的自己”。

  理想中的亲子关系应该是这样———像树林,彼此的根系于地面之下互相支撑,地面之上各自成长、共担风雨。我接纳你的不足,你欣赏我的独特;我懂得你的付出,你理解我的坚持;在我需要的时候抱紧我,在你离开的时候目送你,彼此成全,共同成长。

  (作者单位系青岛市教育局)

  

  

  亲子关系的改变,从认识开始 

 

  马喆  

 

  央视名嘴白岩松有一段评论可谓经典:“绝不是生理上当了父母,我们就天然是合格的父母,父母是需要终身学习的一个大行当。”不过,“父母”这门功课真的很难。难在哪里?最基本且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正确认识自己。正如古希腊人认为:认识自己才能富于智慧,得福免祸。

  父母要学会认识自己

  先分享三个发生在身边生活中的真实场景———

  案例一:一位年轻的妈妈担心自家孩子有多动症或狂躁症。咨询中,她这样描述:“他都两岁了,我一叫他坐着看绘本,他就大发脾气,扔东西,还一个劲儿撕书,不让撕他就歇斯底里地哭闹,真是受够了……”

  案例二:小叶(化名)拿着水杯从电视机前走过,正坐在沙发上聚精会神地看球赛的爸爸突然站起身,抡起胳膊朝着他脸就是一巴掌,并大声吼道:“还不滚开,你挡着我了!”小叶惊讶地看爸爸一眼,跑回自己的房间,反锁了房门,大哭起来。那一刻,小叶所有的自尊与对爸爸的爱都被那莫名其妙的一巴掌埋葬了。爸爸也被自己粗暴的行为怔住了,他将那只一时失控的手收了回来,恨不得扇自己一巴掌,竟然蹲下身子哭起来。至今,他也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扇儿子那一巴掌。

  案例三:疫情防控期间,一位15岁男孩的爸爸在咨询中讲述:有一段时间,孩子与他已经没有了丝毫的言语交流。“饭都要拿回房间吃,不让拿就干脆不吃了。甚至我都不能去孩子房间门口。本来门还开着,我一过去门就被关上甚至反锁,我想把门给卸了,又怕和孩子的关系更加恶化……”他非常痛苦,但始终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又该怎么办。

  记得尼采说过:“聪明的人只要能知道自己,便什么也不会失去。”我们有多少父母能够从孩子的表现中察觉并认识自己,从而改变自己,这是家庭教育实施过程中常常被忽视且非常关键的问题。

  为什么要认识自己

  在人际关系理论中,人际认知是人际交往的前提条件,个体对自我的认知则是基础。倘若作为成年的父母对自我的生理、社会、心理三个层面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便很难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当然,也很容易在家庭教育中出现越位、失位、错位,做出与父母角色不相匹配的行为。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父母只有正确认识判断自我,才能避免孩子在对父母的认识过程中出现混乱、错觉,也才能从父母那里习得正确认识自己的方式方法,为正在形成的自我认知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父母只有正确认识自己也才能更准确地认识、分析、了解孩子,为孩子各个阶段的成长实施科学有效的教育引导。

  如何实现认知自我

  中国的先哲老子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知者强。父母如何能做到自知?

  反省法:在与自我关系中认识自己。反省也称内省,简单地说即探视自己的内心世界。常用的方式包括:问自己、照镜子、写日记、做冥想等等。在家庭教育过程中,我们常说孩子是父母的镜子,不妨从孩子的身上寻找自己的影子;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也可以通过在复印件中查找自己的错误。正如案例一中的情景,不免让人迟疑:孩子第一次不愿读绘本或不听话时,甚或当妈妈/家人在遇到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时所表现出来的情绪、行为方式是否已经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孩子。所以,这位妈妈不知道,孩子的哭闹、吵嚷、蛮不讲理或许与她没有学会用正确的方法表达和处理自己的情感有着直接关系。

  再如案例二,这位父亲更应该反省其粗暴行为、粗俗言语背后究竟隐藏着一个怎样的内在自我。需要提醒的是:反省的目的是客观真实地认识自我,而不是惩罚孩子。

  经验法:在与事情的关系中认识自己。也就是说通过观察自己处事的行为认识自己。常用的方式包括:镜中窥视、情景回放、录音重播、故事叙述等。我们的生活离不开一件件的事儿,往往通过某一件事让我们更加认识自己和他人。而在家庭教育过程中,我们也很容易通过观察、分析、反思自己处理生活事件的态度、行为、方式、结果等来客观认识自己。正如案例三中,这位父亲发现与孩子的关系出现问题时,能否回放近期的家庭事件,从而调整自己对待孩子的态度与方式,最终赢得了与孩子关系的回归,又能否通过近距离接触—抚摸—拥抱改善与孩子的关系呢。如果父母在遇到问题时能不断总结好的经验,摒弃坏的做法,很容易总结一套属于自己的科学有效的家教方式。

  比较法:在与他人的关系中认识自己。父母通常喜欢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家的孩子”作比较。其实,家长们不妨把自己与别人家的父母比一比。常用的方法有横向比较(与同等条件的人比、或与自己比较)、下行比较(将自己优秀的一面与他人比)、上行比较(将自己与成功人士比较)。无论是上述情景中的哪一位父母,不妨将自己与其他优秀的父母比一比,吸取他人之长处,完善自己的短板,最终都能成为优秀的父母。

  希望我们每个父母都能做到:在相互塑造的亲子关系中成就更好的自己。

  【作者单位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教育局】

文章来源于《人民政协报》2020-12-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