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里的劳动教育:学做聪明的父母
不要浪费了教育契机
赵忠心
孩子不会干的时候抢着干
我们常常听到有家长这样责怪上小学的孩子:“小时候,不能干的事你争着抢着干,不让干还不行,又哭又闹;现在你长大了,能干了,反倒什么都不干了。你是越大越退步!”
家长所批评的这种现象的确是普遍存在。这究竟是怪孩子呢,还是怪家长呢?
孩子小时候,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兴趣,见到别人干什么就想学什么。该家长帮助料理的事情,孩子也要学着干。
比如,幼儿刚学吃饭的时候,孩子要自己端着碗吃,家长怕洒孩子一身,便夺过孩子手里的碗,一口一口地喂;孩子会走了,看到家长擦地板,也要学着家长样子,像模像样地擦地板,结果是跟涂鸦似的,越擦越脏,家长立刻从孩子手里夺过墩布,边擦边数落孩子“添乱”;上幼儿园了,早晨起来,孩子要自己动手系鞋带、扣纽扣,家长嫌孩子慢,就强制替孩子系鞋带、扣纽扣;孩子要自己洗手、洗脸、洗脚,家长怕洗不干净,弄一身水,就替孩子洗……尽管他们还不大会干,干起来很吃力,可也非要争着、抢着干,不愿意让家长帮忙或代劳。家长不让他干,孩子就哭鼻子、怄气。
小孩子把抢着干的事都当成“游戏”来做
小孩子争着、抢着干力不能及的事,这并不是说小孩子天生地就热爱劳动,具有生活自理的意识。孩子这个时候,还没有把劳动看成是“劳动”,而看成是一种有趣的游戏。他们看大人干了这个又干那个,心想:这些事大人们都自己做,都不停地做,那一定是很有意思的事,出于喜欢亲身体验、好模仿的天性,才争着、抢着要自己做。
就在孩子这“想干又不大会干”的时候,正是家长进行劳动教育的极好时机。家长本应该抓住这不可多得“教育机会”,因势利导。然而,遗憾的是,许多家长由于不懂得儿童的心理特征,主观地认为孩子争着、抢着干自己的事是“逞能”,是给家长“添乱”。结果,常常错过了稍纵即逝的大好“教育时机”。
早晨起来,家长要急着送孩子上幼儿园再赶去上班,时间十分紧迫,必须要争分夺秒;可孩子硬要自己穿鞋系鞋带、扣纽扣,笨手笨脚,翻过来倒过去,总也整不好。眼看着那宝贵的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再不出发,就要迟到了,也是真让人心里起急。晚上,孩子要自己洗手、洗脸、洗脚,洗不干净,家长还得重洗,衣服弄湿了,水洒得满地都是……让他们自己干,家长不但不省事,还要受累,于是很多家长常常选择了替孩子干。
家长“包办代替”,眼下倒是省事了,可剥夺了孩子实践的机会,久而久之,他们习惯了被照顾。
家长图省事,却错失教育的大好机会
有的家长虽不想包办代替,但当孩子兴致勃勃地要学着干一点儿事时,却是求全责备,横挑鼻子竖挑眼,说孩子“这做得不对”,“那也做得不好”,要不就是责怪说“动作太慢”“你真笨”“瞎掺和”“帮倒忙”等,数落个没完。小孩子学做事、干活,一下子就做得圆满,干得漂亮,不出什么差错,不付出点什么代价,那是不可能的。
孩子学习文化知识、绘画、书法、钢琴等,家长要操心,要交学费;同样,孩子学习做事、干活儿,同样也需要操心,交“学费”,家长不能在这方面舍不得付出。
家长不要操之过急,求全责备。总是挑毛病,吹毛求疵,孩子还会有兴趣干吗?因此,孩子能干活儿了反倒不干,这不能怪孩子,应该怪家长,是家长剥夺了孩子学习和体验的机会。
孩子小时候“想干”,是一种欲望、一种兴趣。不管他干得好还是干不好,只要没有危险,干就比不干好,哪怕让孩子当成一种游戏玩,给孩子一些亲身实践体验的机会,也是有益处的。家长应当对孩子这种积极性,通过肯定、鼓励、表扬给以强化;孩子从中会获得满足,得到激励,就会越来越爱干。孩子“不大会干”,干的时候有困难,正好需要给他实践的机会和具体的帮助指导;孩子在家长的指导下和亲身实践中,学会了做事情,提高了生活自理的能力,增强了自信心,越干越熟练,形成了习惯,会欲罢不能。
自理意识和自理能力都是在实践中培养的
孩子的独立意识和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也不是说到了一定的年龄阶段,就自然而然地具备了。实践出真知,独立的意识和能力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逐步形成。家长不让他们去做,不让他们去亲身实践,即或是他们的身心发展水平,已经具备了形成独立意识和掌握独立生活的能力的条件和可能性,那么,这种可能性也不会变成现实。
我们成年人都有这样的切身体会:不论是多么简单的事,如果不去亲自做,就总也学不会,掌握不了;不论多么简单的问题,不经过自己实际处理,就总也不会处理。有如陆游所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家长剥夺了孩子实践、锻炼的机会,使他们有腿不能走,有手不能动,有脑不能想,有事不能做,有问题不能自己处理。这样,他们就永远什么也学不会。像这样的孩子,在家长还能生活、生存,将来一旦进入社会,离开了父母、家长,就会像鲁迅先生说的那样:“如暂出樊笼的小禽,他决不会飞鸣,也决不会跳跃”,难以自立,更难以在事业上有所作为。
培养孩子生活自理的能力,应当在日常生活之中,结合孩子的生活实际,随时随地地进行。平时不培养,不训练,要孩子一做就做好,一干就干成,那是不切实际的幻想。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家长要有耐心,循循善诱,具体指导。
通过鼓励,可以使孩子逐步形成自理意识;通过孩子亲身实践和家长的具体帮助指导,可以逐步形成自理能力。这样,孩子既“愿意”干了,也“会”干了,慢慢就形成习惯了。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学会原副会长)
让孩子把劳动当作“一件创造美好的事”
张义宝 江洪玲
近来,朋友圈里有段很火爆的视频,那就是《魏书生谈家务劳动》,视频里魏书生斩钉截铁地说:“学生的头等大事就是承担家庭责任!”
在教育家魏书生当辽宁盘锦市教育局局长时,他要求:“孩子回家需要做家务劳动,有时间多做,没时间少做,但不能停下来。一分钟也要做,半个小时那就更好了。”很多人不理解的是为什么魏老师当教育局局长,首先研究的不是分数、考试和升学率,而是家务劳动?
魏书生说,“一个人爱祖国、爱人民,看不见、摸不着”,但“一个孩子从小知道心疼你了,长大了他自然会心疼老百姓,心疼集体和国家。”
从小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使命感,更是培育一种幸福感、道德感,这该是魏书生让孩子从家务劳动着手教育的初心和最长远的目标吧?作为教育人,我们非常认同他所提及的这种观点。因为,在我们家,也非常重视通过劳动对孩子责任感的培养。儿子小时候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是家常便饭,就是他后来到国外读书、工作后,我们也十分注重培养他的劳动素养。而且为了“家国情怀”的落地,我们商定了每周末一次的“视频家庭例会”,每周进行一次至少半小时的远洋家庭视频连线。
疫情防控期间,在一次视频中我们和孩子有这样的对话:
“一日三餐都是自己做着吃的。”儿子说。
“好啊。感觉怎么样啊?”妈妈反问道。
“刚开始时兴致很高,尤其饭菜摆上桌时很有成功感,吃着自己做的饭菜心里也特别开心。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就有点烦了。还是吃现成的省事。”
“那后来呢?”妈妈颇有耐心地继续问道。
“就在今天中午做饭时,我真的这样想过:仅是疫情这一段时间,我对做饭就不耐烦了。妈妈一直都在为我们一日三餐操劳,真是太不容易了。”孩子接着说,“我现在觉得做的这些都是应该的,为自己服务嘛。以后回家为你们服务,我会更开心的。”最后儿子满脸真诚地说:“妈妈,谢谢您。这么多年来您辛苦了。”
我们很相信,这段视频里孩子的语言是真情的,内心是幸福的。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记得我们小时候唱过的一首歌曲叫《劳动最光荣》,歌词有这样唱道:“幸福的生活从哪里来,要靠劳动来创造。”劳动创造了幸福,劳动创造了美。劳动教育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劳动的美学价值,不但体现在劳动的成果上,更体现在劳动的过程中,只有积极热情地参加实际劳动的人,才能真正体验到劳动的美感和劳动的欢乐。而在这样的自然而然、日积月累的过程中,劳动就成了孩子成长中的一种习惯。
当下,我们分明地感受到时代的脉动,未来已来,人类已进入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新时代。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教育命题和培养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新人,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立德树人”的时代之问和必答之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诚如魏书生所言的“头等大事”是从家庭劳动习惯开始的。当孩子们把劳动真正当作“一件创造美好的事”,我们的教育就一定会让今天的孩子更加自信地“智造”未来。
(作者张义宝系北京市朝阳区润丰学校校长,江洪玲系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研究中心教研员)
魏书生:小家务牵系大责任
张惠娟
“孩子回家需要做家务劳动,有时间多做,没时间少做,但不能停下来。一分钟也要做,半个小时那就更好了。”魏书生上任盘锦市教育局局长伊始,首先研究的不是分数,不是考试,不是升学率,而是家务劳动。在这条《魏书生谈家务劳动》的视频中,他坦诚,“教育孩子的头等大事是让孩子承担家庭责任。”
“一定要让孩子从小学会用行动去心疼父母,能承担家庭责任。一个孩子从小知道心疼父母了,长大后他自然会心疼老百姓,心疼集体和国家。这是很简单的常识。”视频中,魏书生结合儿子的成长经历谈及在劳动中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他说,儿子念高中时学文科还是学理科的选择,高中毕业考大学时的选专业、选学校,乃至研究生毕业了从事什么工作等这些问题,都从来没有问过他,都是孩子自己作出选择。“凡是没问我,说明他有这个责任、能力。不像大家想象的,我搞教育,就一定心心念念着儿子的教育。”在魏书生看来,家庭中好的教育就是“不教育”。当家长,魏书生就坚持一个理念——孩子自己能做的事一定要让他自己做,在做中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魏书生还讲述,他和儿子出门的时候,如果有一个包,儿子抢过去拎,不让他动手;如果有两个包,儿子一手拎一个;如果有三个包,儿子背起一个,左手一个,右手一个,在前面走着,显示自己长大了。“既然孩子都觉得自己成熟了,咱当家长的干什么?就站在后边,空着手,欣赏他的成熟,品尝自己的教育成果。”这让魏书生颇为自豪。
魏书生坦陈,在校园里,他常常见到这样的情景:一些父母送儿子上大学,儿子趾高气扬地在前面空着手走,父母呼哧呼哧地在后边扛着行李。这一幕引起他的思考:最悲惨的不是父母累着了自己,而是惯出了逆子这颗心。“他从小一点都不知道心疼你,他怎么可能心疼更多的人啊?没有血缘关系,他更不知道心疼了,最后他一辈子没有幸福感。”魏书生表示,人的幸福感更多是在心疼别人,关心别人,为别人做事中产生的。
“大家千万别小看做家务劳动这个事,全中国的学生,如果天天都做家务,都知道心疼父母,你试试看,社会风气一定不一样。”在魏书生看来,从小知道心疼父母、承担家庭责任的孩子,未来也自然会对周边对社会更负责任。
(内容根据魏书生担任盘锦市教育局局长时的发言视频编辑整理。)
本文来源于《人民政协报》2020-12-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