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专业赋能,共建“家校共育”生态场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家庭教育、家校共育成为许多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在教育焦虑普遍蔓延的当下,家长如何科学看待孩子的成长?学校如何在实践中对家庭教育发挥指导作用,有效推进家校共育?为发挥高校在家庭教育方面的智库作用,共创优质的育人生态,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与北京市海淀区紫竹院学区管理中心联合开展了实践探索——

  记者 | 张惠娟 实习生 焦思雨

  来源 | 人民政协报

问题频出,家庭教育难点何在?

  “建议全面取消小学生家庭作业,进一步增强德育、体育、劳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小学生。”

  “取消作业?当自己家孩子乖乖听话在家进行素质教育了,别人家的孩子却在补课,一分甩出一操场怎么办?”

  ……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有委员取消小学生家庭作业的呼吁在一些家长群里遭遇了“剃头挑子一头热”——部分家长们“并不领情”。

  而除了此类疯狂“鸡娃”无法自拔的家长,还有一类家长群体,对孩子的成长发展漠不关心,甚至还惯用家暴等教育手段,让孩子幼小的心灵遭受摧残。

  重智轻德、爱而失度、家庭环境令人担忧、青少年极端事件的屡见报端……种种迹象反映了当下家庭教育中不科学的教育观。

  “学生没有分数,就过不了今天的高考,但如果只有分数,恐怕也赢不了未来的大考……”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唐江澎在两会委员通道上的一番话爆红,也为焦虑迷茫中的家长们拨开了家庭教育的云雾。

  “我们也想孩子发展得好,可是遇到成长中的问题,除了吼,不知道咋办!”这也是很多家长们在家庭教育实践中的现实写照。据全国妇联的一项调查显示,有近五成的父母表示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教育孩子,迫切需要科学的育儿指导。

  早在2015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意见》就提出,“学校要在家庭教育指导中发挥主导作用,强化学校家庭教育工作指导、丰富学校指导服务内容、发挥好家长委员会作用、共同办好家长学校。”

  而发挥学校的家庭教育指导主体作用,教师是关键,教师的家校行为直接影响家校共育的效果。“当前学校指导家庭教育难点在于从学校、学区层面缺乏家校社共育管理运营机制,学校老师教学任务普遍比较繁重,缺乏专业的家庭教育指导能力,教师对于家庭教育指导的责任意识比较淡薄,沟通能力、协作能力、情感能力低下。”在北师大教育学部儿童发展与家庭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李浩英看来,一些现实因素都导致教师在指导家庭教育活动中的效果不太理想。

  “家庭教育指导能力如何成为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现实的问题,北师大教育学部儿童发展与家庭教育研究院发挥教育智库作用,依托教育学部优质的教育资源,与北京市海淀区紫竹院学区开展了合作。“汇聚行业专家,采用前沿家庭教育理论和方法为学校解决教师家庭教育指导问题,发挥学校学区在家庭教育指导中的主体作用,构建家校社共育特色,创造协同育人新局面……”成为双方共同的教育愿景。

专业指导,为家校共育赋能

  “家校共育是如今教育生态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教育,但如何开展家庭教育已然成为最大的问题。”3月19日,紫竹院学区家校共育“头雁工程”项目启动会在众多期待中拉开帷幕。会上,北师大教育学部部长朱旭东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下的家庭教育窘境。他表示,家庭教育是非正规的一种教育形式,家长不像老师,也没有持证上岗;家长忙于工作,没有时间,也不会开展教学。另外,家庭文化建设的不完整等诸多方面的因素都制约着家庭教育的健康发展。

  如何更好地让教师在家校共育中发挥重要作用?朱旭东认为未来教师可以从“家庭教育的特殊需要”角度出发,不断思考和提升自己的能力。而科学的家庭教育,首先要全面认识儿童的成长规律。在当天开课的研修班上,朱旭东以“儿童与儿童全面发展”为主题,面向学区及14所中小学的德育干部、种子班主任教师进行了第一次培训。他以促进儿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主轴,详细介绍了不同年龄阶段儿童培养的规律与方法,不少教师反馈,掌握科学的儿童观能让教师家长避开常见的认知误区,在实践中提升他们了解儿童、认识儿童、发展儿童的能力。

  “我希望通过此次合作,为海淀和紫竹院学区培养一批高素质、专业化的家庭教育领军人才,为每一所项目学校真正赋能,为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创建更优质的、三位一体的家校社育人生态。”朱旭东期待。

  “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由于家长知识水平提升,学习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校教育的中心地位在下降,家庭教育的地位逐渐凸显。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之间的边界正在被解构,如何让三者实现协同发展,家校共育这一重大课题被提出。”全国两会期间一直为家庭教育呼吁的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志勇在启动会上强调,教师在家校沟通中要学会引导家长来建设一个好的家庭,家长在家庭生活中要言传身教,对孩子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促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创造出更好的儿童发展环境。

多方合作,共建“家校共育”生态场

  为构建更加现代化的教育治理体系,2016年年末,备受关注的学区制改革在北京市海淀区全面铺开。自此,紫竹院学区就通过整合各类资源,不断探索家、校、社合作共育的新模式。

  “紫竹院学区地处北京教育腹地,拥有丰富的区域教育文化资源,为更好地发挥区域优势,形成学区特色家校共育品牌,推进学校现代化建设,在教委和学区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已成立紫竹院学区学校-家长合作中心,成立甘家口和紫竹院街道家庭教育辅导站。”启动会上,紫竹院学区管理中心主任郭萍指出,近年来学校在家庭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希望通过本次项目的开展能够提升教师自身家庭教育的水平,与家长携手创建和谐的育人环境,做好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

  “紫竹院学区会与北师大专家团队通力合作,积极探索、创新实践,动员多方力量共同构建‘家校共育’生态场。这个项目拟从家校社的机制建设、教师培养,实践指导、资源整合等方面树立家校社共育品牌,辐射特色,建立协同育人生态圈。”郭萍勾勒了她心中的项目发展图谱。

  “我们不但关注教师的专业技能,更关心教师的家庭和职业幸福感,自我情绪管理和沟通等核心能力。只有教师自身家庭幸福才有能力和饱满的状态教书育人,为家长提供良好的家庭指导和咨询。”据李浩英介绍,家校社联盟计划总体计划三年,第一年培养种子教师,赋能教师,提升教师自身职业和家庭幸福,进而提升其家庭教育指导能力。第二年重点培养家长,帮助教师组织家长活动,让家长深度参与家校共育,与家委会联动打造“妈妈阅读学校”,“爸爸运动队”等家长学校。第三年重点探索家校社共育机制,总结协同育人模式,形成学区特色品牌,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在学区层面建立一套家校社共育管理机制,培养一批师德师风高尚的专业家庭教育指导老师,编著一本学校教师家庭教育指导培养手册,搭建典型案例和实践科研学术发表平台,在学区层面,形成以科研为引领的教师家校共育素养评价和考核标准……”在谈及家校社共同体关于教师培养目标时,李浩英也向记者描绘了她心中的蓝图。

  据李浩英介绍,目前已经研发设计了6门面向全校教师与学生家长的家庭教育线上精品课,涵盖了“心理素质”“生命安全”“习惯养成”“亲子关系”“家风家训”等24个具体话题在内的150个课时的必修课。除此之外,还研发了面向教师的家庭教育指导能力提升的6大工作坊,以及相关科研课题、家庭教育论坛、研讨沙龙等丰富的活动。“我们期待在课程的落实中,系统普及家庭教育的系统知识,切实提高全校教师与家长的育儿能力,让家校合育切实落地,共建指向孩子幸福成长的‘家校共育’生态场。”李浩英说。

  (来源于人民政协报教育周刊2021-03-2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