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接什么

学校,请为儿童做好准备


杨伟宁 郭惟成


许多国家在幼小衔接方面做了相关实践与研究,也出台了相应政策法律来保障衔接的有效进行。例如,挪威政府对幼小衔接问题给予高度重视,在2006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内容与任务框架计划条例》中明确指出“儿童从幼儿园顺利过渡到小学是小学与幼儿园共同的责任”,并在2016年颁布的《学习与游戏时代白皮书》中指出学校应为学龄前儿童准备适宜的课程内容。一些西方国家在学段的设置上进行探索,通过在小学设立学前班或将幼儿园和小学整合为新的学习阶段两种方法,增强两个学段间的连续性。例如美国创建了“P-3”(幼儿园到小学三年级)学校,该学校根据此年龄段儿童特点设计教学标准与课程,应用适宜的教育方法,力图将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完全整合起来;法国则将母育学校(法国学前机构名称,包含托儿所、幼儿学校、小学幼儿班、看护中心和社区服务机构等)的最后一年与小学阶段的前两年称为“学习阶段2”,双方教师需要在该阶段共同工作,每周用1小时的时间分析儿童特点,研讨教育方案。日本的一些小学在校园创设方面做出调整,将保育园、幼儿园与小学建设在同一校园之中,小学与幼儿园的师生可以通过楼与楼之间相连的走廊互相交流,从基础设施建设角度进行衔接。

为了保障政策有效落地,更好地体现小学在幼小双向衔接中的重要地位,我们认为小学可以采取一些创新措施。

首先,转变思想观念。小学与幼儿园教师持有不同的教育观与儿童观。在小学的教育实践中,由于课程驱动的方法占据主导地位,小学教师的教育规划往往更侧重于预先确定的学习目标,重视所有儿童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实现的成果,而忽视学生的感受与接受能力。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为促进早期教育质量延续、确保学前儿童对小学的入学准备就绪、提高教育公平性,于2017年发布了《强势开端Ⅴ:幼小衔接》报告。报告指出,学校需要改变对幼小衔接的理解,从“让儿童为学校做准备”转变为“学校为儿童做好准备”,采取儿童中心视角,倾听儿童的声音,尊重儿童的需求。

其次,改变教学形式。小学,尤其是处于幼小衔接阶段的低年级,需要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传统授课方式转变为以综合实践类活动为主的教学模式。例如,上海市于2020年10月发布《上海市义务教育项目化学习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指导学校分层开展项目化学习的实践研究。根据学生认知特点与知识结构,教学团队对活动项目、学科项目和跨学科领域进行精心选择,融入项目化学习要素,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提出问题、创造性思考以及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项目化学习、综合实践类活动等形式与学前阶段提倡的综合主题活动有许多相似之处,在幼小衔接阶段采用这种教学形式能够帮助儿童逐步适应从以游戏活动为主向以课堂教学为主的转变。

最后,创新教学环境设置。例如,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商务中心区实验小学将小学六年分成三个阶段,命名为“三进阶”,其中低段称为“启程阶段”。近年来,该校实现了低高部的深度整合,将小学低段单独设置在一个校区中,称为“通惠学部”。该校区对教室环境设置进行大胆尝试,将每个班做成一室一厅的格局,即设置一间教室,配一间活动教室,以便儿童在室内进行各种活动,加强和成人、同伴的沟通,缓解焦虑情绪。

(杨伟宁单位: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郭惟成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寄宿的孩子,更需做好衔接的准备


叶和丽 李春魁

有很多小学一年级新生家长往往面临这样的困境:孩子上课不会听讲,回到家无法向家长叙述在学校做了什么、喜欢什么?甚至有的孩子说不清家庭作业是什么?还有的孩子初入学校出现分离焦虑,甚至哭闹不肯到学校上学。而对于入读寄宿制学校的孩子而言,家长和孩子遇到的挑战还要更多。

作为一所全寄宿十二年一贯制学校,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附设外语学校在建校之初,就开始了“幼小衔接”课题研究。根据实践经验,我们梳理了寄宿制学校幼小衔接的七大准备,希望给家长以借鉴,帮助孩子顺利实现“幼小衔接”。

家长和孩子都要做好心理准备。首先是家长的心理准备。家长要充分认识到儿童成长的属性。比如:刚入学的孩子因为受发展水平所限,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易受外界干扰而分心。当然,也有些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是父母不良的教育习惯造成的——以爱的名义,不停地打扰孩子,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很难有时间比较完整地专注一件孩子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另一方面是孩子的心理准备。对于即将进入小学阶段的孩子,家长要通过各种方式给予一定的心理暗示:“你即将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了,要学读书、写字了。晚上要在学校宿舍和同伴们一起睡觉,所以,要学会收拾床铺,整理好自己的物品呢。”第三方面,家长要正确看待分离焦虑。可以提前给孩子进行这样的沟通:上学后,你可能会想爸爸妈妈哦!想得特别难受的时候可以哭,但是不要打扰到别人啊。

家长要明白,对孩子的关注和沟通不在于时间和客观距离,而在于心理的距离。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孙云晓针对寄宿制学生的心理现状进行研究后指出:从心理需求的角度来衡量,人越小的时候对情感支持系统的要求越高。小学生在认知、情绪等方面都需要家长时刻关照,有了烦恼需要及时排解,因此,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如果寄宿,对学校的要求很高,学校要给孩子家的感觉。如果为孩子选择寄宿,也要尽量给孩子建立一种补偿机制,让孩子在精神上达到一种平衡。

适合学习的环境准备。温馨的家庭氛围,是孩子良好性格形成的最重要的因素。有爱的家才能培养有爱的孩子。对于准一年级小学生来说,家庭最好给孩子准备一个专属的学习空间,有条件的家庭可以给孩子一间独立的小书房,如果条件不允许,可以在客厅或者父母卧室给孩子布置一个温馨可爱的阅读角(一块小地毯、一个靠垫、一盏适合的阅读灯),或者一个备忘角(小黑板、记事本等)。让孩子在这个专属的学习空间里能够专心致志地做自己的事情:绘本阅读、搭乐高、听故事……尽量不在这个专属的学习空间里批评孩子,让孩子切身感觉到书房是获得知识和快乐的地方。

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马上要入学的孩子来说,让他们喜欢学习,始终保有对知识的热情,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最重要的。家长需要对孩子以下四种习惯进行着力关注和有意识培养:听的习惯,能专注地听老师和同学的讲话;说的习惯,能用比较完整的句子表达心里的话;读的习惯,能用正确的姿势和方法读书,并逐渐喜欢阅读;写的习惯,能用正确的握笔姿势写铅笔字。

生活独立习惯。对于即将进入寄宿制的孩子,一定要让孩子入学前养成一人独睡的习惯,即使不入读寄宿制,小学一年级也是孩子与父母分房或者分床睡的最后时机。特别是在一年级入学前的这段时间,让孩子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在生活上让学生独立进餐,不挑食,每餐做到荤素搭配,不浪费粮食。

基本生活技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里的事情力所能及帮着做,这是我们每位父母在孩子小时候就应该灌输的理念,特别是作为寄宿制学校,希望孩子学会以下生活的基本技能:会正确洗脸、刷牙;会自己洗头、冲凉;便后会正确使用纸巾;养成便后及时冲水的生活习惯;饭前便后及时洗手;会自己穿脱衣服和鞋袜,铺床叠被;能自己收拾房间、书桌、书包。还有诸如定量喝水,定时大便等都是应该养成的好习惯。

关于交往的基本礼仪常识。在寄宿制学校中,孩子不仅学习和同伴在一起,生活也是和同伴在一起,作为他们同龄人之间也是一个“小社会”,在和同伴的交往中,要具备基本的交往礼仪:能主动向老师同学问好,熟练使用“请”“谢谢”“对不起”“没关系”等礼貌用语;不讲粗口,不任性,不随意发脾气,不大声喧哗;能主动表达自己的意愿。如,我要喝水、我要上厕所等;未经允许不乱动别人的东西。

基本的自护能力。有关数据显示:我国每天约有150个儿童因为意外而失去生命或者致残。因为,家长、学校看护得再周全,也有照顾不到的地方,所以,要有意识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和基本的自我防护能力。我们入学第一天的安全必修课会告诉孩子以下内容:不吃别人的药。医生给的药要按医嘱服用或者交给生活老师代为保管;身体不舒服要及时告诉老师,会描述身体不适的症状;不攀爬栏杆,接热水小心烫伤;不单独行动,不轻信陌生人;对于危险能够具备基本的预判力;不做伤害同伴和自己的任何事情等。

希望家长和老师们在生活学习中有意识地培养和提高孩子的心理素质,帮助孩子学会如何恰当地应对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压力,使孩子更有效、积极地适应新环境、适应自身的发展变化,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发展。

(作者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附设外语学校)


幼小衔接,需要将主动权交还儿童


李朝煦

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是儿童生活中的一次重大变化。幼小衔接,接的不是学业,而是孩子的成长。作为儿童成长路上最亲密的陪伴者,全面的幼小衔接,需要家长对儿童的经验和期待有深入理解。

儿童是幼小衔接的真正实践者和参与者,在这次重大的学习生活转变中,倾听儿童的声音至关重要。相比幼儿园教师,家长有更多的时间和孩子们在家庭中就“准备上小学”这件大事与孩子进行对话,调动孩子参与“准备上小学”这件事的主动性,鼓励孩子一起探讨相关问题的答案。

每个家庭的成长环境和养育经验都有自己的特性,孩子们都对小学生活充满了向往、好奇与担心。家长在鼓励孩子一起参与“准备上小学”的活动过程,就是将每个家庭个性化的幼小衔接问题形成和明晰的过程。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将所关心的与“准备上小学”相关的问题聚焦成一个个主题开展家庭活动设计,围绕诸如小学环境、学习、娱乐、老师、同学、上课时长、上下学时间等小学学习生活的元素展开主题式探究学习,帮助儿童对如何“准备上小学”形成自己的认知和理解。

在“准备上小学”这项家庭活动的设计中,首先,家庭活动可以围绕“对上小学需要哪些准备呢”这样开放性的问题引发孩子的思考,从孩子的回答中家长逐步了解自家孩子最关心的问题。其次,家长也可以带领孩子了解上学的路线,去到小学校园周边多熟悉几次环境,置身实地环境,引发孩子们的提问。接下来,家庭活动还可以依据孩子的特征制作“入学准备主题任务单”,配合生活家长与孩子共同来制作,并且按任务逐一完成。最后,家庭活动还可以设计一个小小的仪式,让孩子们用绘画等儿童熟悉的形式将上小学这件事画在纸上。每个家庭“准备上小学”这项家庭活动因为有了孩子积极参与其中开展探究,就会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的幼小衔接成长方案,而不单单只是学业知识上的成长。

从终身教育的角度来看,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基于儿童视角设计家庭幼小衔接活动,有利于儿童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若大人认真地对待孩子关于“上小学”的每一个问题,就是大人将幼小衔接的主动权交还给儿童的开始,“准备上小学”才会真正成为“我要如何准备上小学”。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儿童发展与家庭教育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