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师家庭教育】高洁:如何理解家长的“教育焦虑”?

 

自3月5日起,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儿童发展与家庭教育研究院与京师在线平台携手推出《京师家庭教育在线直播课程》系列之二“与家长们分享的教育学”系列公益讲座,敬请关注!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家庭、家风和家教的重要性,家庭教育的质量事关个体的全面发展、教育的根本成效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家庭教育研究的深化和家庭教育原理的建构,此次推出该系列公益讲座,以期能从思维层面解开家长们面临的家庭教育理念疑惑,紧抓“在行动变化中保持不变”的家庭教育基本原则,积聚智慧家庭教育行动的方法思路。

 “与家长们分享的教育学”系列公益讲座共有十六讲,分为教育理念、教育原则和教育方法三个内容板块,每次讲座10-15分钟,每周一讲,可在“京师在线平台订阅号”推文中直接观看或收听。

(扫码收听“如何理解家长的‘教育焦虑’”音频)

今天是该系列讲座的第三讲,主题是“如何理解家长的‘教育焦虑’”,主讲人是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高洁讲师。

(以下文字由音频整理而成)

如何理解家长的“教育焦虑”

    大家好,这里是“与家长们分享的教育学”系列专题,我是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特聘项目成员、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高洁。

    今天和大家说一说如何理解家长的教育焦虑?自从上一个专题“如何理解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区别”上线之后,我收到了一些家长的反馈。有家长说,“虽然我的孩子还不大,但我已经开始为他之后的择校做准备了,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观点已深深扎根在我的脑海当中。”也有家长说,“我学习过家庭教育的相关理论,也通过在线讲座、读书会这样的途径学习了家庭教育的课程,但这些并不能缓解我内心的焦虑。我明白陪伴是最好的教育,但即使我拥有这样的教育信念,也依然会在与其他孩子的比较中,在各种辅导班的推销当中动摇,进而再次开始焦虑。”

    相信很多拥有教育自觉的家长都会产生这样的疑问,该如何缓解我的教育焦虑呢?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如何理解家长的教育焦虑。

    今天的内容分为两部分:为什么会产生教育焦虑,以及如何避免教育焦虑的发生?

    先来说产生教育焦虑的原因,答案既包括外部原因,也包括内部原因。

    我们首先来说外部原因,第一个便是教育回报与收入的不平等。经济学家曾经做过研究,他们通过对受过大学教育的人的收入,与受教育程度比较低的人的收入进行对比,发现如果一个地区的收入越不平等,教育的回报率越高,那么这个地区就越容易出现密集型的教养方式。这项研究认为,父母的教养方式的选择取决于孩子未来的经济前景,父母干预孩子教育的强度,以及他们对孩子教育的焦虑程度,会随着教育的经济利益增大而不断增加。也就是说越是收入差异大的地区,越容易出现教育焦虑和“鸡娃”的现象。而收入平等的地区以及大锅饭的时代,家长们则不容易产生教育焦虑。

    第二个是风险社会。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风险社会当中,食品、空气、教育、医疗等等的安全,全方位的考验着人们对于风险的敏感度和承受力。相比以往,今天的家长更关注有关教育风险的新闻,稍微捕捉到风吹草动,便被不安全感和焦虑所裹挟。越是风险社会,家长们越容易产生焦虑与恐慌。因为焦虑和恐慌症是我们抵御风险的防御机制,家长们通过产生焦虑来提醒自己,一定要早着手早准备,并且时刻防患于未然,不要让风险以及自己不希望的结果降临到自己身上,更不能被人甩在后面。

    第三个就是我们对他人生活的了解越来越多,网络社交媒体的普及,使越来越多的人将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展示在网上,也使大家可以直接见证陌生人的生活,赤裸裸地感受到他人生活带来的竞争性。微博、公众号、抖音、小红书等等,这些社交媒体的存在,催生了博主职业。当很多妈妈成为育儿博主、绘本博主,小朋友成为英语学习博主的时候,屏幕这一边的家长们的焦虑便开始不断升级。因为家长们突然发现,原来在某个地方和我一样的这些家长们,早已为自己的孩子购买了各种书籍、绘本,培训了各种技能。陌生人与互联网合作生产的教育事件,不断撩拨着家长们的心,使他们越发增加对网络上其他家长怎么教育孩子的密切关注,而且还形成了不断关注、不断焦虑的恶性循环。这也是家庭教育领域当中“剧场效应”的一种反应。

说完外部原因,我们再来说说内部原因,第一个就是拥有教育焦虑的家长往往秉持错误的教育理念。在今天,拥有教育自觉、能够以家庭教育为基础,并有余力去统合学校教育、家长教育的家长非常多,大家都有意愿,也确实花费了很多时间投入到孩子的成长当中。但每个家庭的具体行为是各式各样的,有按照教育心理学书籍去教育孩子的,有和孩子一起参加亲子班、兴趣班、夏令营的,还有参加读书会、线上教育培训的,这一切行为都是家长在寻求理性专业的帮助。但同样的行为背后,不同的家长理由和思考逻辑可能是不一样的。一些家长虽然开始了专业性反思,但这仅仅是一种技术层面的专业性反思。他们作为传统经验和自身直觉的补充,其目的依然在于“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的逻辑,还是应试教育的功利性逻辑。表面上看,今天的家长投入到了教育专业性的怀抱当中,但其实他们的行动依然是经验的、直觉的目的,还依然是拥抱地位与财富,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善家庭教育的盲目状态。   

第二就是内在资源匮乏。当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或者当他们看到身边人的孩子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的时候,一些家长便会感到慌张与无助,对自己和自己的孩子失去信心。尤其当这样的情况经常出现,教育带来的挑战不断增加的时候,这些家长们便更频繁的感到焦虑,而这个就是内在资源匮乏的表现。我们这里所说的内在资源,并不是指说家长拥有好的教育平台,认识优秀的教师或者有学区房,而是一种人的内心能够承受的强度和力量,是人们在面对未知、挑战、压力和冲突时保持自我意识,能够整合自我的一种心理性的能力。比如同样作为新手妈妈,不同的女性就表现出不同的内在力量,她们的焦虑程度也随即就不一样。内在资源或者说内在力量充足的人,对解决困境有持续的信心,他们更愿意花费时间去探索、去努力。他们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而且他们也相信自己能够找到某件事情的真谛。作为家长的他们,还拥有把这种内在力量传递给下一代的智慧。在他们的示范下,孩子也吸收了这种能力。

    第三就是过度理想化。我们今天生活在一个注重效率的时代,当我们总是淹没在有梦想就一定能实现。这个世界只有两种人,成功的人与失败的人,或者没有什么是努力拼搏达不到的这样的心灵鸡汤的时候,当我们每天都能看到孩子尖叫是不正常的,还是有攻击性是不正常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是不正常的。种种提示时,我们就慢慢会产生一种心理,我的失败是不被允许的。我的孩子千万不能不正常,同时我们也会对这个世界开始拥有很多不切实际的期许,因为我们害怕失败,担心发生不如意的事情,担心自己的理想破碎,担心我们的孩子是不正常的,所以我们不断产生焦虑。这个时候我们已经不用外在剥削,自然而然就形成了自我剥削,剥削我们的孩子,剥削我们自己。而明明我们是在剥削自己,我们却还觉得其实我们是在自我实现。

    说完能够让家长产生教育焦虑的原因之后,我们就要来说说如何避免家长的教育焦虑了。其实几乎每一个人在他一生当中都感受过不同程度的焦虑。一般来说,人们大部分时间感受到的焦虑,其实是健康的焦虑,这种焦虑让人们拥有更高的工作效率和生活品质。焦虑的反面不是不焦虑,也不是快乐,而是无聊。相比焦虑,无聊的生活更让人无所适从、空虚、迷茫。所以即使产生教育焦虑也不必紧张,我们不一定非要把这种焦虑消除掉,问题的关键是我们要知道该如何思考。

    首先,第一个就是我们要让自己成为更好的人。很多时候当家长产生教育焦虑之后,他们的着急、焦躁会让自己在不知不觉当中失去自我。确实今天很多的家长并非依靠智慧来做父母,他们更多的是用无私的情感,而不是自我实现的态度来做父母。他们有了孩子之后,便紧接着产生了一种牺牲,一切为了你到豪情壮志。家长既牺牲了自己的生活,也依然没有教育好孩子。同时孩子还不断从父母身上感受到他们不断渗透出的对自己的压力。其实在让孩子成为更好的人之前,家长自己应先成为更好的人。或者说,在我是一个父母,在我是一个父亲或母亲之前,我首先是个人,有我自己的生活和独立性。孩子并非我的全部,他和我的事业、我的兴趣爱好、人际关系等等是一样的,只是我生活当中的一部分。当我为孩子四处寻找优质的教育资源,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的时候,他也许会认为我对他的能力充满了不信任。与此同时,孩子也会认为家长只会将它推给学校或者辅导机构外人来负责,孩子与家长之间天然的美好联系,便在这个过程当中断裂了。

    有学者曾说,人所受到的最重要的培养是他们12岁以前从父母那里接受的教养。其实孩子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着家长的行为与他们的生活,家长自己本身的行为就是家庭教育最好的模板。而如何与孩子交往,解决孩子的问题等等,也成为孩子观察模仿的内容。家长对生活的态度和理解无时无刻不在通过他们的言谈举止渗透给年幼的孩子。当家长因自己的热爱而感染孩子,因自己的顽强而打动孩子,因自己的思考而熏陶孩子的时候,家长自己对生活的追求和探索,在成就自己的过程当中,也悄悄地爬上了孩子的心头。真正的家庭教育是帮助每个生命逐渐绽放生命的能量,并获得感受幸福的能力。

    第二点就是我们家长还要改变家庭教育的思维方式。家庭教育其实不需要像打了鸡血一样,一定要时时刻刻借助外界的力量,表现出忙碌充实的状态,给家长以安慰。这种思维方式终究还是应试教育的思维方式。其实产生教育焦虑非常正常,任何人会因为任何事而焦虑,为什么家长不能产生教育焦虑呢?家长甚至产生倦怠都是正常的。既然存在工作倦怠,婚姻倦怠,为什么不可以有家长的教育倦怠呢?焦虑与倦怠才是真实的生活。很多时候家长有意掩盖这种焦虑和倦怠,想在孩子面前呈现完美的状态与形象,但这恰恰阻碍了孩子面对真实生活的能力。如果家长向孩子展示自己的焦虑,并向他们呈现出自己与焦虑共存,一步步通过自我激励思考,努力来化解教育焦虑的状态。那么孩子就会在家长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也学到解决问题的良好态度与方法。而且只有向孩子展现自己不完美一面的家长,才能真正看到孩子、了解孩子。家长与孩子在这个过程当中才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而非仅仅是一个家庭关系当中的符号。当家长帮助孩子解决了某个问题,发现了某个事物的魅力的时候,家长与孩子都会体会到成就感,进而也都获得了成长,这才是家长们真正应该拥有的家庭教育思维方式。

    关于改变思维方式,家长们其实需要转变的还有很多,比如不能犯错的观念,比如只在意当下,不看未来,比如“我不要你觉得,只要我觉得”,比如“我对你的关心,只是我认为的好,而非你也能感受到的好”。只有当我们将这些习以为常的思维方式全部改变之后,家庭教育才会彰显它独特的魅力。

    第三,我们还要正确看待影响家庭教育效果的因素。在家庭教育领域,我们不能追求整齐划一的教育方法,也无法达成统一的教育结果。如果追求整齐划一的教育结果,这种想法必然会让家长产生教育焦虑。家庭教育的水平受到家庭成员个体认知水平的影响,家庭教育的效果无法统一,同时每一个家庭的气质都不一样,所以教育的侧重也不一样。有些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谦虚,有些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节俭,我们无需将评价家庭教育的标准固定化、具体化,这就像有些孩子可能喜欢用批判性的文字来表达自己对社会的认知,有些孩子可能更喜欢用抒情的方式来表情达意,这些和每一个孩子的个性特质相关,和他们所接受的人生阅历相关,如何表达不重要,重要的是使他拥有表达能力。家庭教育需要培养孩子的能力,至于如何获得这个能力,就是每个家长自己动脑子的任务了。也正因为这样,家长其实不是老师在家庭当中的代理人,更不是家庭教师。家庭教育最终给予孩子的是一种生活方式。

    以上就是这一专题的内容,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