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师家庭教育】余清臣:如何不让教育伤了亲子关系

自3月5日起,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儿童发展与家庭教育研究院与京师在线平台携手推出《京师家庭教育在线直播课程》系列之二“与家长们分享的教育学”系列公益讲座,敬请关注!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家庭、家风和家教的重要性,家庭教育的质量事关个体的全面发展、教育的根本成效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家庭教育研究的深化和家庭教育原理的建构,此次推出该系列公益讲座,以期能从思维层面解开家长们面临的家庭教育理念疑惑,紧抓“在行动变化中保持不变”的家庭教育基本原则,积聚智慧家庭教育行动的方法思路。

 

 “与家长们分享的教育学”系列公益讲座共有十六讲,分为教育理念、教育原则和教育方法三个内容板块,每次讲座10-15分钟,每周一讲,可在“京师在线平台订阅号”推文中直接观看或收听。

 

今天是该系列讲座的第四讲,主题是“如何不让教育伤了亲子关系”,主讲人是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余清臣教授。

 

(扫描二维码进入可听“如何不让教育伤了亲子关系”音频)

 

如何不让教育伤了亲子关系

余清臣

随着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进一步明确和强化,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倡导给家庭教育立法,以此来规范家庭教育的力量和效果。毫无疑问,家庭教育立法的一个实质就是让家庭教育更加规范,以此来减少非正规的家庭教育所导致的质量不能保障的风险。但是家庭教育的正式化真的是家庭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吗?让家长按照规定、遵循目标、编排内容、采纳技术手段去教育孩子、促进孩子的发展,就是我们想要的效果吗?在此,有一个重要的方面需要提醒:过于强调家庭在教育孩子方面的功能,可能就是很多家庭关系本身要经受重大挑战的开始。

一说起父母,人们经常想到的是父母要养育孩子和教育孩子的职责。但是,这种非常明确的解读也遮盖了父母作为家庭成员的基本身份定位。同样,人们一说起孩子,也经常想起的是孩子要成长和孩子要接受教育,也时常忘了孩子还有一种更为基本的身份,那就是作为家庭生活群体的一员。对父母和孩子基本生活身份的忽略,就特别容易造成亲子关系上的片面功能化和消极专门化,从而让人更加容易忘记:父母和孩子更为基本的关系是一个家庭中共同生活的伙伴关系。

父母和孩子是什么关系,这可以说是一个因文化传统而有非常大差异的领域。在我们熟悉的传统中,孩子一般被看作父母生命的延续。当然,这个延续的说法是很有内涵的,到底是父母意志主宰下的身体延续,还是一代一代的父母在血脉传承方面的延续?虽然,这两个方面都被强调了,但是一般来说在小家庭范围内强调前者更多,在大家族的层面上强调后者更多。但无论在哪个层面来强调,这里边都有一个基本的定位,那就是:孩子要沿着父母或一代又一代父母走过的路,或父母们确定的方向继续走下去;孩子在这个方面是没有更多自由选择余地的。由此可以说,孩子发展方向、理想和思路的确定权主要归属于父母或之前的一代又一代父母,孩子更多只是追求这种理想和思路的执行者。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功能会特别自然而然地强调着,教育孩子就是父母的天职,接受父母教育也是孩子的天责。此种状况下,孩子从出生时就注定要成为:为延续父母或家族使命而接受教育的执行人。

但是,把孩子作为父母生命延续的观点只是多种观点中的一种,把孩子作为执行者或工具的想法更是这种观点的一种极端化演绎。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下,这样的观念并不常见。纪伯伦有一首非常著名的《论孩子》的诗,其中有几句话特别发人深省:孩子借你们而来,而不是从你们而来;你们可以给孩子以爱,却不可以给孩子以思想,因为他们有思想。这首诗反映出完全不同的另外一种亲子观。这种亲子观认为,父母和孩子都是人类种群的一员,虽然父母生了孩子,但是孩子是人类借父母的身体来孕育的。所以,父母只是孩子生命的发射器,主要是开启了孩子生命的开始,赋予了孩子生命的力量。父母可以继续给予孩子爱护,但却不能更多期盼去长久影响和决定他们在生命启程之后的行程。相比较之下,这种亲子观与我们所熟悉的亲子观差别是非常大的。

理解亲子关系的实质,就要理解家庭的实质。从家庭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来看。家庭在最核心上是基于血缘和婚姻关系所组成的社会组织,也可以说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所以,家庭的基本活动是生活,其在养老、情感、繁衍、经济、文化和教育等方面的功能都是附属在生活本体之上的。可以打一个比方,对于家庭来说,生活是皮,养老、经济、文化、教育是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因为家庭要履行养老、经济、文化、教育的附属责任而影响了基本的生活本体,那是得不偿失的。更具体来说,如果因为教育孩子而让整个家庭不能很好地在一起过日子,那也是非常得不偿失的。

亲子之间的生活伙伴关系是一种本体关系,而教育和受教育的关系则是一种应用型的功能化关系。要处理父母和孩子的关系,从根本着眼就是要双方能够做生活的伙伴,相互的关心、尊重、信任、陪伴、长短互补,都是作为伙伴的双方要做到的。当然由于孩子年龄较小,未成年时的很多时候属于相对弱势地位,父母也要像对待弱小一点的好朋友一样,在多关心多爱护的同时,一点也不能少尊重和信任。当然这种情况也并不绝对,孩子也会变强,强大的孩子也要以伙伴的方式善待父母。

作为功能性的亲子关系,教育关系主要发生在明确面临教育任务的时候。孩子因为低弱的状态陷入迷惘、面临威胁或走向歧途时,孩子因为完成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任务而无能为力时,这都是亲子之间把生活伙伴关系模式调整为教育关系模式的主要时刻。一旦这些教育任务完成了、上轨道了或中止了,亲子关系最好要迅速调回到生活伙伴关系模式。现在很多父母和孩子之间出现矛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亲子关系的生活伙伴模式和教育关系模式无序地搅和在一起,从而最终造成了亲子在相处中的模糊、分歧,纷乱甚至冲突、分裂。亲子间的教育关系是一种更为明确任务的功能性关系,此时的亲子都是有角色分工的。而且,亲子间的教育关系,在不少时候并没有伙伴的色彩,也可能就是直接的单向化施加情感、理智、品格方面的影响力。尽管,有些父母或家庭在做得特别好时,生活伙伴关系和教育关系能够融洽地叠合在一起。但是这种融洽的叠合状况一般很难达到,多数家庭还是要努力在亲子间做到生活伙伴关系和教育关系的清晰划界和合理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