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多角色”家庭关系调研报告

报告来源:蔺秀云老师团队

2020年新春伊始,新冠肺炎疫情突发,并迅速席卷了全国。疫情不仅改变了国民的社会生产方式,也威胁着百姓的身心健康。为攻克时艰,在国家卫健委《关于印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的通知》的指导下,全国各大心理服务单位纷纷开展工作,针对疫情带来的百姓身心适应问题展开调研和心理支援。为切实推动全国疫情心理干预和疏导工作,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蔺秀云教授携其家庭与儿童研究团队,联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儿童发展与家庭教育研究院,腾讯基金、青基会-奔驰星愿基金的资助下于2020年3月1日起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开展了疫情下家庭关系状况调研。截至2020年4月5日晚,共计一万余人参与调研并。经过对数据的整理分析,得出结论,供公众阅读和相关部门或机构参考。

 

一、样本概况

此次调研将人群分为4类——中小学生群体、未婚未育成年人群体、已婚成年人(非祖父母)群体、祖父母群体——以覆盖亲子关系、同胞关系、夫妻关系、祖辈-父辈关系(以下称为“代际关系”)和祖孙关系等5种关系。

1. 中小学生群体

共4465名中小学生(此次调研要求儿童年龄10岁及以上或小学四年级及以上)参与此次调研,其中男女参半(2172 vs. 2293),以高年级小学生为主(图1),平均年龄12.3岁(SD = 2.01),绝大多数来自双亲家庭(85.9%)。

图1 中小学生年级分布

2. 未婚未育成年人群体

共1676名未婚未育成年人参与此次调研,以河北省居多,其中女性略多于男性(999 vs. 677),学生群体占到一半以上,接近一半为大学本科学历(图2b),平均年龄23.6岁(SD = 4.54)。

图2 学历分布

3. 已婚成年人(非祖父母)群体

共3720名已婚成年人参与此次调研,以河北、贵州、山东居多,其中女性多于男性(3005 vs. 715),学历较为分散(图3a),初中及以下至硕士及以上均有所包含,参与调研时的工作状态也参差不齐,有居家休假(或待业),也有抗疫一线工作者(图3b)。

图3a 学历分布

    

图3b 工作状态分布

4. 祖父母群体

祖父母参与人数较少,仅144人,祖母略多于祖父(96 vs. 48),平均年龄59岁(SD = 9.4)。

疫情前后家庭关系的转变

近来,媒体和一些数字报道,疫情下家庭关系尤其是夫妻关系变得比较糟糕,离婚登记处预约爆满,那实际的情况如何呢?我们从四个群体的视角,即中小学生视角、中小学师生父母视角、未婚未育成年人视角和祖父母视角,分析了五种关系的情况,即亲子关系、同胞关系、夫妻关系、代际关系和祖孙关系。具体情况如下:

1. 亲子关系

图4a 疫情前后亲子积极互动变化

图4b 疫情前后亲子消极互动变化

疫情期间,亲子关系中的积极互动质量普遍有所提升,但在中小学生眼中,与父母之间的亲子亲密和亲子沟通质量有所下降,在中小学生的父母眼中,亲子满意度也不增反减(见图4a)。与此同时,疫情期间亲子间的消极互动普遍表现出增多的态势(见图4b)。

在将亲密、沟通、信任和满意合并为积极互动,生气、互不搭理、反感和争执合并为消极互动之后计算人群转变比例(图4c)。结果发现,较多的中小学生报告亲子间的积极互动变少了、消极互动变多了,较多的中小学生父母报告称消极互动增多了,与之相反的是,较多的青年子女报告亲子间的积极互动和消极互动均变多了。

图4c 疫情前后亲子关系转变比例

2. 同胞关系

图5a 疫情前后同胞积极互动变化

图5b 疫情前后同胞消极互动变化

疫情期间,中小学生同胞间积极互动普遍有所提升(图5a),但于此同时,消极互动中的生气和争执也较之前有所增多(图5b)。略多的中小学生报告称,疫情期间同胞关系积极互动和消极互动均有所增多,其中消极互动增多的更为明显(图5c)。

图5c疫情前后同胞关系转变比例

3. 夫妻关系

图6a 疫情前后夫妻积极互动变化

图6b 疫情前后夫妻消极互动变化

疫情期间夫妻关系积极互动在亲密和信任两方面上有所提升,其中丈夫报告的积极体验水平普遍高于妻子(图6a);消极互动增多的情况主要体现在生气和争执上(图6b)。略多的夫妻报告疫情期间夫妻积极互动和消极互动均有所增多(图6c)。

图6c 疫情前后夫妻关系转变比例

4. 代际关系

图7a 疫情前后代际积极互动变化

图7b 疫情前后代际消极互动变化

疫情期间,代际关系(祖辈-父辈关系)中积极互动有所提升,父辈方面主要体现在亲密、信任和满意上,祖辈方面则体现在亲密和信任上(图7a),但与此同时,代际间的消极互动也有所增加,父辈主要体现在生气、互不搭理和反感几个维度,祖辈则反映在生气和反感两个维度(图7b)。人群分布方面,略多的父辈和祖辈均报告称消极互动在疫情期间有所提升(图7c)。值得注意的是,因为祖辈样本人数较少,调研所表现出的关系转变程度尚未达到显著水平。

图7c疫情前后代际关系转变比例

5. 祖孙关系

图8a 疫情前后祖孙积极互动变化

图8b 疫情前后祖孙消极互动变化

祖孙关系受疫情影响很小(图8a&b),仅孙辈在消极互动的生气维度上报告稍微有所增多。中小学生和祖辈报告祖孙关系变多或变少的人群比例相近。值得注意的是,因为祖辈样本人数较少,调研所表现出的关系转变程度尚未达到显著水平。

图8c 疫情前后祖孙关系转变比例

6. 小结

在此次调研的群体中,疫情期间的家庭关系的确经历了更多的挑战,尤其是中小学生家庭中的亲子关系。然而,情况并非如此消极,疫情给家庭关系带来挑战的同时,也让家庭关系中的积极互动有所提升。如此结果提示我们应当重视疫情对家庭关系带来的冲击,但也无需过于悲观,冲击的同时积极的变化也随之发生。此外,在亲子关系、同胞关系、夫妻关系、代际关系和祖孙关系中,祖孙关系受疫情的影响最小,这提示我们需要对祖孙关系以外的家庭关系予以更多的重视。

家庭关系的影响因素

除了上述关系本身的影响之外,本调研还从两个角度考察了家庭关系的影响因素,包括疫情下心理反应(疫情了解程度、消极的情绪反应、消极的行为反应)和个人心理特质(神经类型、乐观性、情绪调节、情绪控制),尝试从内、外两个角度考察这些因素的影响及影响的大小。

1. 疫情心理反应的影响

表1 家庭关系变化与疫情心理反应的关系

 

(注:灰色底纹且加粗表示疫情心理反应对家庭关系的影响是显著的;/表示因样本数较少而未对祖辈反馈的代际关系和祖孙关系进行分析;下同)

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

(1) 个体对疫情的了解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家庭关系的转变,具体表现为个体对疫情越了解,疫情期间就更可能经历积极的关系转变。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对疫情越了解意味着个体越知晓该如何正确地看待疫情和应对疫情,这种泰然处之的心态有利于自己在家庭互动中的积极表现,进而促进家庭关系。

(2) 疫情相关的消极情绪反应对家庭关系有着直接、显著和有力的破坏力。诸多研究已证实消极情绪不仅影响自身的身心健康,还会破坏家庭互动。个体因疫情引发的消极情绪反应,如恐慌、焦虑、不安等同样如此。这些破坏性影响在较为亲密的家庭关系中,如同胞关系、夫妻关系、祖孙关系中尤为突出。

(3) 消极行为反应的破坏力相对较弱。在疫情面前,家庭成员之间往往会自发地形成联盟关系。这种联盟关系更多的是体现在日常如何应对疫情上,如购买防护用品和日用品等。而这些行为举措本身是以家庭为单位展开的,因此个别家庭成员的突出行为会较为容易被调整为统一行为。尽管如此,在亲子关系方面,尤其是中小学生阶段,消极行为反应的破坏力依旧突出。这可能是因为未成年人正处在自我独立意识不断发展的阶段,父母的一些统一举措反而会被理解为是父母的管控,或者是孩子的一些行为会被父母理解为不听话,进而降低了亲子之间的积极互动质量。

2. 个人心理特质的影响

表2 家庭关系变化与个人特质的关系

从结果中可以看出:

(1) 乐观的个性有助于个体在疫情期间体验积极的家庭互动关系。乐观是一种积极的人格品质。诸多心理学研究已经证实对比于悲观者,乐观者更加幸福,在体验家庭压力性事件、人际关系、自我处境等消极经历时,乐观者更倾向于从积极的视角发现遭遇背后好的一面,他们更善于从周边寻找可利用的积极资源来帮助自己渡过难关。因此,乐观者更可能善于在疫情期间寻找到一些能进行自我娱乐或减压的方式,如下厨、拍小视频等。

(2) 疫情面前,情绪管控能力同样非常重要。正如前面提到的,疫情期间消极情绪反应越多的人家庭关系越不好。这背后影射出的正是个体情绪管控能力的重要性。疫情面前,人们居家隔离,孩子“停课不停学”,大人“停工不停业”或者是“待业”甚至“失业”等,这些都很容易激起家庭成员的消极情绪反应。在这种情况下,那些能够正确认识当前困境,并能管控自己情绪、保持目标性的个体有着更积极的家庭关系。

总结与启示

通过调研和分析,我们发现家庭关系并没有变的那么糟糕,但是也确实存在问题,即积极和消极转变并存的双刃剑效应,并且发现了影响关系的几个关键因素,包括疫情的反应因素,也包括个人的一些心理特质因素。

1.疫情的确给家庭关系带来了新的挑战

突如其来的疫情不仅给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造成了消极影响,也改变了大家例行的生产生活方式。这些消极的个人体验本身会外溢到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中,进而影响家庭关系。在此基础上,从1月23日建议全国封城开始,全国绝大多数家庭响应中央和地方政府号召“待在家里”。这种“居家”的应对举措更使得多数家庭原有的结构和互动模式发生了改变。这些改变在时间和空间上均给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冲突创造了可能。父母有更多的时间来监管孩子的学习和娱乐;夫妻之间就生活或孩子的教育问题也可能出现更多的矛盾点;年轻人可能会觉得自己的生活被父母更多的干涉;父母和祖父母之间也可能会因生活方式和教育方式发生更多的不愉快。

2.疫情对于居家家庭关系而言是一把双刃剑

正是因为这种居家隔离的举措让家人们有了更长的时间在一起相处,分享生活经验与快乐。在疫情面前,家人们更加珍惜亲情。调研结果提示我们不能只看到疫情对家庭影响的消极面,也要善于捕捉积极面。此外,我们不应只站在自己的视角来看待关系。当你心生怨念时,兴许对方满怀爱意。面对疫情,家庭始终是个体积极应对困难的最温暖和最易得的支持来源。

3.掌握更多正确的疫情相关信息是一剂良药

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对疫情的越了解意味着个体越知晓该如何正确地看待疫情和应对疫情,不会因为无知而争执“要不要戴口罩”;这种积极学习和了解的心态也有利于自己在家庭中的积极表现,进而促进家庭关系。人脑的基本核心功能并不是学习或工作,而是安全。疫情或病毒随时让人脑觉得不安全,人们自然而然会表现出一些防御手段,可能是消极的情绪或行为反应。而人脑也灰通过各种有效途径掌握更多有关疫情或病毒的信息,学习合理有效的应对方法,进而,人脑将自动地进行调节——告诉自己没那么可怕,降低机体的防御反应,自然有助于身心适应并有利于家庭关系。

4.保持个人积极乐观和情绪稳定是一种修养

悲观或情绪不稳定的个体不利于自身的积极发展,尤其是在“居家隔离”、“人人自危”的疫情期间。当然,保持积极乐观和情绪稳定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学会科学求助更是一种能力。全国各地的医疗或心理援助机构均开通了各种帮扶渠道。当自己无法自救时,学会科学求助同样重要。